杨茂搜(?—317年),略阳(今秦安县)人,氐族,仇池国的开创者。氐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,自先秦以来就分布在秦陇、巴蜀的崇山峻岭之间。事实上,这也是羌族的重要生活区。羌与氐关系密切,特征也较为接近。氐族部落众多,有巴氐、白马氐、清水氐、略阳氐、临渭氐等捷元网,其中白马氐势力最大。曹魏与蜀汉争陇南期间,氐族就成为双方拉拢的重要对象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,氐人趁时而起,书写了极为精彩的斗争史,尤其是略阳(今秦安县)氐族能人辈出,苻坚、吕光就是典型。
仇池氐族杨氏,也与略阳有关。杨氏本是陇右豪族,曹魏时,杨驹率领部众迁至仇池(今西和县),因仇池山方圆百顷,故被封“百顷氐王”。仇池山在西和县南部,地居险要,“四面斗绝高平”,“羊肠盘道三十六回”,杨驹选仇池山为统治核心地,从此也成为白马氐的大本营,“左右皆白马氐”。杨驹之子杨千万,在西晋时任征西将军,“还居略阳”(《宋书•氐胡传》)。之所以“还居略阳”,说明他们很可能本就是略阳人,只不过此时退回老根据地而已。再联系苻坚、吕光等人来看,两晋之间的略阳氐族确实地灵人杰,英才辈出。
杨千万无子,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。令狐茂搜也应该也是略阳人。西晋元康六年(296年),关中大乱,氐人齐万年起义。见此情形,令狐茂搜(即杨茂搜)果断率领部落四千家,返回绝峭而偏远的百顷仇池,自号辅国将军、右贤王。从此,仇池国登上历史舞台,杨茂搜的传奇也正式铺开了画卷。从其“部落四千家”来看,杨茂搜的真正实力并不强,比起苻坚、齐万年等人更差得远;但白马氐人居地分散,杨茂搜的“四千家”还是起到了很好的“压舱石”作用,为他赢得了仇池国的稳定统治地位。
展开剩余57%仇池一带地处偏僻,居川、陕、甘三省交界地带,山川险要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略可自给。杨茂搜建国后,仍奉晋朝为正朔,与残余的西晋政权保持着名义上的臣属关系。他积极有为捷元网,安抚部众,接纳流民,“关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,茂搜延纳抚接,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”。这明显会壮大杨茂搜的实力,扩张其政治声誉。考虑到齐万年起义带给关中、陇东的大规模动乱,则这个流民人数应当不少。
正因此,长安的西晋愍帝朝廷封杨茂搜为骠骑将军、左贤王。称“右贤王”“左贤王”,则其政权的少数民族性质应是较为明显的。今藏甘肃省博物馆的“晋归义氐王印”,或许就是此时晋朝颁赐给杨茂搜的(参《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•西晋十六国卷》)。
杨茂搜时期的仇池政权较为强盛。他们除了占据武都、阴平(今文县)外,还于建兴元年(313年)攻陷梁州(今汉中),大致形成了东至汉中安康县、西南至阴平、北至秦州天水的势力范围。可惜杨茂搜去世后,其政权不完全统一,两子杨难敌、杨坚头分领部曲,杨难敌驻下辨(今成县),杨坚头驻河池(今徽县)。后来他们虽然自称下辨公、河池公,但一直处于篡权和废立不常的状态。他们多方外交,周旋、依违于各种势力之间,忽而降南拒北,忽而降北拒南,时而又独立。最终,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时代洪流中,咸安元年(371年),仇池被彻底攻破,附近的氐族、汉族百姓被悉数迁往关中,“空百顷之地”,前仇池政权宣告灭亡。
从元康六年(296年)至咸安元年(371年),以杨茂搜为首的仇池政权总共存在65年,史称“前仇池国”。是偏居的地理区位、多山的地理环境、复杂的民族状况,以及特定时段内南北对峙、无暇西顾的主流政治格局,给了仇池立国狭小空间。而当中原或南方政权稳定并腾出手之后,仇池政权必然会不堪一击、归于灭亡的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张艳玲
发布于:北京市亿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